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将材料工程伦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培育“硬核”材料人
■本报通讯员 张文莉
“使用与生长周期不匹配的农用地膜会对作物生长不利,一次性农塑制品也会造成环境污染。我们团队开发了降解周期60-150天的农用可降解地膜和全降解授粉刷等产品,可以有效缓解耕地污染、农作物减产等问题。”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南京工程学院参赛队队员董铁男正在介绍他们的参赛作品。凭借对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他们最终获得本届大赛银奖。
近年来,南京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致力于将材料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巴志新介绍,全院共有7个专业,目前所有专业均已将材料工程伦理观作为专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理论实践课程体系中。从公共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再到专业选修课,学生通过课程逐渐掌握工程伦理基本原则、技术方法和评判标准,而包括课内实验、集中实践环节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在内的综合性实践内容则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工程伦理判断、决策和应用能力。
除了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以“材料回收”“材料热处理”“变废为宝”为主题的竞赛以及各类材料工程伦理相关的社会实践、主题讲座,已成为该校学生广泛参与的“第二课堂”。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专业+伦理+思政”教育搬到线上,让专业与战“疫”同频共振。2020年武汉疫情暴发期间,该院教师李华冠精心梳理疫情防控中的专业元素,分别从抗菌金属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及材料成型在抗疫中的典型应用等方面入手,以微信推送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开展工程伦理的相关思考,增强学生材料报国、科技报国的决心。在“抗疫中的材料工程伦理,逆行时的使命担当”系列活动中,该院特邀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胜田为师生讲述其带领团队驰援武汉、应急处置医疗废弃材料的亲身经历。“我深切意识到自己所学专业与抗疫有这么密切的联系。我们要努力提升自身的工程伦理素养,做新时代的‘硬核’材料人。”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王浩翔说。
“我们希望培养出一大批具有环境意识的科学工作者和管理人才,他们能从人类社会的长远利益出发,从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发展新材料。用工程伦理教育支撑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我们任重道远。”该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章忠教授表示。
新闻链接:http://epaper.jsenews.com/mp1/pc/c/202102/24/c82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