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 张文莉 记者 谈洁)昨天,南京工程学院迎来了3位特殊的校友。在学校举办的“劳模精神薪火相传,时代青年共话成长”五四主题活动上,他们不仅和2000多名青年师生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还和优秀学生结为师徒,手把手向他们传授工匠精神。
这3位校友分别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汽车锻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总监张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苏州吴江供电公司党委书记兼副总经理王生强,中国核工业集团最年轻的首席技师何少华。
张进自称“老铁匠”,他研发的链轨节产品,竞争力远超日本一家知名大企业,最后迫使日企不得不停止生产这个产品,退出了市场。“为了新产品一些关键技术的研发,我和同事时常会加班熬夜,有时候肚子饿了,让同事买两个面包带到车间,在油污和噪音遍布的车间里啃两口,再投入工作。”张进说,学习、试验、失败,再学习、再试验、再失败……不断改、不断试,要研发一件新的工艺,前后改进几十次是常事。工作的19年中,他带领的团队先后开发出新产品200多个,申报专利近20项。
王生强则既是国家电网公司的技术专家、创新专家,又是管理专家。他对变电、输电、配电设备性能了如指掌,他创建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至今累计获国家专利127项。
2008年,在220千伏海安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改造时,他阑尾炎突然发作,却紧咬牙关一声不吭,坚持守在现场,直至工程顺利完工才被同事送去医院,被医生训斥“不要命了”。正是这种“拼命三郎”的精神,大学毕业后到海安县供电局工作没几年的时间,他就成为生产技术的核心骨干。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过“中华技能大奖”等多项荣誉的何少华,一直在核电企业从事核反应堆核级设备维修与管理等工作。他和他带领的“超级核医疗队”在国内核级设备检修领域解决了多项关键技术,尤其是成功掌握了先进水下维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
业内一直流传着澳门美高梅金殿他的神话:2010年,秦山核电站一厂迎来了建厂以来的第10次换料大修。在堆芯装燃料的节骨眼上,维修队的一名工作人员通过监视器在水下发现了一块从反应堆上脱落的异物。这块小小的异物让所有人的心都提到嗓子眼,一旦处置不当,后果不堪设想。不在现场的何少华根据同事的描述,判断异物是“辐板螺栓防松帽”,并在几小时内拿出了检测方案,完成了模拟实验,为公司减少了上千万元的损失。
见面会当天,南工程体育中心座无虚席,师生争相前来一睹技术“大咖”的风采。3位大师的经历和成就让师生直呼“厉害了我的校友”。活动现场,3位校友欣然接受了学校为他们颁发的“创新导师”聘书,并与优秀学生结成了一对一的指导对子。
与何少华结为师徒的黄昊是南京工程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的一名毕业生,前不久他已与秦山核电有限公司签约,即将成为中国核工业集团的一员。黄昊说,他一定会珍惜机会,好好学习这位“大咖”同事的本领。
面对“创新导师”这个新身份,王生强表示:“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需要大量高素质应用型科技人才,母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我们非常愿意在实习实践、课题研究、能力提升方面提供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大学生接力创新,成长为未来的大国工匠。”
“这不仅是一次劳模、工匠的故事会,更是一堂思想政治课和创新创业指导课。”该校党委书记史国君告诉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无论现代工业如何发展,敬业、奋斗、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我们把劳模、工匠请进校园,就是为了让劳模成为新时代青年的偶像,为了把新时代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留在校园、影响青年、引领青年立志为创新中国奉献智慧和力量。”
新闻链接:http://njrb.njdaily.cn/njrb/html/2018-05/03/content_498403.htm?div=-1